11月30日,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视剧《我是刑警》已经播到第7集了。就像我昨天分析的那样,马苏演的角色并没有反转成坏人,她不是犯罪分子中的一员。这样的处理方式,让电视剧更真实了,同时,因为这个女性角色的存在,也让故事有了让人反思的地方,特别是让我们思考生活的艰难。
另外,看了7集剧情后,我发现于和伟老师演的戏真的很好看,而且是有原因的。比如第6集里,于和伟演的角色的战友牺牲了,他和同志们在战友的墓碑前唱歌、哭泣,这场戏就很好地展示了于和伟老师的演技为什么能让电视剧更好看。
要是只看剧本,这场戏其实挺普通的。战友牺牲了,大家在墓碑前唱歌、落泪、缅怀,这是典型的情绪戏,主要是歌颂公安干警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但这种歌颂式的戏,很容易出问题,就是光歌颂了,最后让观众看得审美疲劳。
《我是刑警》第6集和第7集里,剧本里有很多这种歌颂的戏。如果这种戏在短时间内堆得太多,就会冲淡情绪的表达,让观众从激动变得疲惫。最后,歌颂的目的没达到,观众反而看累了。
这个时候,就看出好演员的厉害了。歌颂的戏,其实是放大人性的光辉,但有时候放得太大了,观众就会累。就像拍照一样,一直开大光圈,眼睛和脑子都会累。这个时候,如果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能把大光圈调成小光圈,效果就不一样了。看看第6集于和伟哭着唱歌的戏,就能明白这种技巧了。
他可不是好好唱歌的!他是嗷嗷叫唤着唱歌的!这是什么表演?这是给角色加点主旋律正能量之外的缺点和弱点的表演啊。于和伟这么一演,角色就有了除了主旋律正能量之外的普通人的情绪。很多时候,主旋律和正能量角色都是没有缺点的完人,但于和伟这么演,就让个人情绪超过了集体情绪,这个角色就有了缺点,也就更真实了。
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里,角色往往没有缺点。比如我前几天一直吐槽的《故乡的泥土》,女主角就是个完人,结果戏就显得特别假,悬浮得很。《我是刑警》这部剧,剧本上也没给男主角设置太多缺点。这个时候,就看演员怎么发挥了。
你看,缅怀牺牲同志需要认真唱歌的时候,于和伟就是不好好唱。这是他自己发挥的表演。很多演员都是剧本怎么写就怎么演,不会去做可能减分的事情。但于和伟通过这种不好好演,反而加了分。
他在《觉醒年代》里也是这么演的。他演陈独秀的时候,也是通过自己的表演,给角色加点缺点美。缺陷是美还是丑呢?很多不懂行的剧本也知道角色不能塑造成完人,需要有缺陷。但他们不知道,缺陷不是硬伤,而是和正向价值同时存在的一些小瑕疵。反例就是《故乡的泥土》里的老支书反对包产到户,那就不是缺陷,而是硬伤,不美。
《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演的陈独秀,没事就吃花生米。剧本上,这个角色干的都是大事。但表演上,就可以用这种不严肃的方式,来实现缺陷美。越是不严肃,就越是美。崇高的内容,没必要扯着嗓子喊崇高,平平淡淡地来,反而成就了这种美。
于和伟的这种表演,值得很多实力派演员学习,特别是那些经常演主旋律、正能量的演员们。
以上就是关于【《我是刑警》7集后解析:于和伟演技为何引人入胜?一场哭戏揭示答案】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