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另类的孤独症不是“洪水猛兽” 理解与接纳刻板行为。最近,两位母亲陪同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乘坐飞机时遭到航空公司拒载,引发社会关注。孤独症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与健康人有何不同?公众又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
孤独症并非精神病。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莱奥·坎纳发表论文《情感连接的孤独性紊乱》,首次引起了医学界对“孤独症”的广泛关注。他描述了11位儿童表现出缺乏情感接触、偏好某些物品、语言沟通障碍和孤立才能等特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孤独症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早期表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逐渐将其理解为一种神经源性疾病,真正将其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类疾病被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其特征是交流和社交互动异常,以及局限、重复的活动和兴趣。发育异常通常始于婴儿期,大多数病例在5岁前便会出现症状。近年来,孤独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患病率也显著上升。研究表明,这与诊断概念的宽泛化、大众疾病意识提高、医生诊断水平提升及早期筛查实施有一定关系。
医学上,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性障碍。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有害物质接触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此外,产妇年龄、妊娠高血压、孕妇超重等因素也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
孤独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是因为无法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他们的刻板重复行为常令人感到奇怪甚至害怕,但他们自己并不明白原因。孤独症患者对社会交往和社交线索的理解存在障碍,无法在陌生场合中做出恰当的行为,这成为他们与世界连接的最大阻碍。
识别孤独症的典型症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二是言语交流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或使用不当;三是兴趣狭窄、刻板动作及强迫重复行为,专注于某些重复性事物,表现出刻板行为。此外,孤独症患者还可能有感知觉异常,如痛觉迟钝或听觉过于敏感。
目前,孤独症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病情。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干预,家庭内开展的语言和情感交流训练以及医院和专业机构的综合系统干预都是重要的手段。希望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孤独症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当大家给予孤独症患者更多理解和安全空间时,会发现他们往往比实际年龄更天真、真诚、聪明且有创造性,所表现出的“异常”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并无危害。